010-60506068

对标一流,走强企之路——2023第五届标杆学习高端峰会圆满举

发布时间:2024-04-16 11:15:31

在充满变革的时代,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是每一位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管理学者都关心的话题。

 

呼应时代,赋能企业。11月8日,2023(第五届)标杆学习高端峰会于北京隆重召开。该峰会由中国标杆学习俱乐部主办,中国企业联合会智慧企业推进委员会秘书处指导,北京博石教育承办,《北大创新评论》提供学术指导。

 

作为中国标杆学习的推动者、全球跨界学习的领航者,中国标杆学习俱乐部一直致力于传播标杆企业的最佳管理实践,把控大变革时代的最新发展趋势和脉络,聚焦企业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

 

本届标杆学习高端峰会吸引了众多管理界顶级专家、各行业头部标杆企业代表参与。他们是中企联合会智慧企业推进委员会秘书长张文彬、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复旦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中央企业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徐晓冬、以及来自埃森哲、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博世、西门子、华润、科大讯飞、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云南白药、标杆赋能研究院执行院的相关负责人等28位重磅嘉宾。

 

各位代表分别从数字化、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灯塔工厂、专精特新、元宇宙、双碳目标、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组织创新等多方面描绘出一张尽可能清晰的、可实现的对标管理图谱,和大家一同探索中国企业的强企之路,共同促进企业解放生产力,形成新动能,锁定新方向,迈向新征程。

 

本届峰会上对“年度最佳标杆学习实践基地”进行了颁奖。这些企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标杆精神,为推动行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巨大的贡献。这六家企业分别是西门子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阿里巴巴云计算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科大讯飞(北京)有限公司、三一集团有限公司、通威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在会议现场还隆重发布了《新标杆学习2》新书和《2023年中国标杆学习白皮书》,总结了标杆学习领域的实践方法论,标杆学习到底在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标杆学习的未来趋势等。

 

 

认清现实,企业正成为创新主体

各位嘉宾就中国企业如何对标世界一流,走创新发展之路,以及企业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经验进行了精彩发言。

 

 

中企联合会智慧企业推进委员会秘书长张文彬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企业在技术、品牌、市场竞争、管理以及全球化影响等维度与发达国家一流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学习标杆是非常有效的路径,能帮助广大企业和企业家打开思路、拓展认知边界。

 

同时,中国企业联合会也通过发布中国企业500强系列榜单等活动,聚集了众多中国优秀企业,也希望能把中国企业最新的管理实践经验推广出去。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指出,在全球的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当下,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国家要鼓励央企和民营企业勇当产业链“链长”,实现产业自主可控,这非常关键。

 

同时,他指出,中国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核心是决策的主体。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提不出好的问题。

 

缺乏前瞻思考,决策能力比较差,这是我们最大的短板。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战略研究和创意管理。

 

 

复旦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国际智力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徐晓冬在演讲中,以GE的发展为案例,分享了中国企业该如何正确对标世界一流,提升管理能力。

 

他指出,人从跑步机上下来时会有惯性,要先减速,否则容易摔倒。组织的变革也是这样,当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要变革时,一定要至少保持几个主要要素的稳定,再把变的要素拉到轨道上去。

 

中国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也要回答,“我是谁、去哪里、怎么去?”这三个问题。中国企业如何奋起直追,对标世界一流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埃森哲大中华区企业创新事业部原董事总经理王军分享了在数字时代,埃森哲在为世界100强企业服务过程形成的关于数字化转型思维和企业的增长模式的变化趋势洞察。

 

 

标杆赋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原阿里巴巴数字生态赋能负责人安秋明在分享中表示,标杆学习不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成推动企业管理变革和业务变革的力量。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培训中心副主任李勇分享了航天人才队伍培养的经验。

 

他总结到,组织能力培养过程中,知识的传递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是隐性知识的隐性化,通过工作本身去提升能力。

 

第二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把个人资产变成组织的资产。第三是显性知识的隐性化,通过培训赋能等方式,让显性知识转化成个人或组织的能力。

 

在针对隐性知识显性化方面,运载火箭研究院开发了一套ADDIA简易课程开发和评估方法,吸引吸引4000多员工参与制作课程,生产200多门课程,大大提高了无序知识流动的有序化。

 

 

博世集团亚太区人力资源首席数据官陈亮分享了博世集团数字化人才培养、选拔激励的经验。

 

他指出,博世数字化转型主要分三步:

第一,让数字变透明,

第二,让透明的数字流动起来,

第三,让流动数据创造更多的价值。

而在外企推进数字化,遇到的最大矛盾点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数字化的集团化和数据化之间的矛盾。

因为,每个事业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数字化的想法创新。如何“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获得数据,是要攻克的难点。

为了让HR团队提升数字化战略化思维,他们还总结了一套“彩虹首字母+颜色”工具,更明晰地知道转型工作。

 

第一场圆桌论坛中,正和岛副总裁、总编辑陈为、中车株洲所时代培训发展中心执行院长陈瑶、首都机场集团餐饮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胡洁、《亚马逊工作法》中国首席推广大使张璐、腾讯云培训中心专家曹刚、字节跳动飞书区域服务负责人冯禄、金蝶中国HR解决方案事业部首席顾问、方案总监宁卫军围绕如何提升组织效能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人要“走出去”,数据要“流动”起来

 

 

云南白药首席战略官、CEO战略助理顾嘉先生分享到云南白药花了20年建立了一张从全国到全球的强大营销网络。

 

但是,在当下的环境,里面很难有一个单一要素能继续驱动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现在到了战略驱动阶段,需要科学管理。

 

 

华润集团数字化专家、首批精益管理黑带,华润数科王平西分享了华润多元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经验。

 

他指出,数据流动起来是资产,不流动是负债,企业要“让数据打工”。

 

华润数科联合清华大学成立数据要素定价算法技术公司,坚持场景驱动,赋能业务,以用促治,有效激活数据要素价值从资源化迈向资产化。

 

 

科大迅飞北京研究院执行院长伍大勇分享了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和在行业中的应用。

 

他指出,GPT出现之后,一般观点认为大模型带来语言智能的飞跃,不过,科大讯飞认为人的智能不光是语言的智能,还包括多模态智能和运动智能,去感知客观世界。

 

当三个维度都在往前发展的时候,最后才会达到人类的智慧。科大讯飞在ChatGPT推出两周之后,就启动了“1+N”大模型计划。

 

“1”就是通用的星火大模型,N是把大模型应用在不同的方向垂直应用。现在这些垂直领域的应用能力已经免费地对外开放,可以用在教育、医疗等领域。

 

 

西门子智能制造创新与赋能中心运营总监沈军分享了数字化转型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帮助我们更加高效智能地生产。

 

他指出,人永远是创新成功的根基。在西门子,从最基础的操作人员到技术人员、设备技术员一直到工程师,在数字化的体系里都在坚守职责,发挥自己的能量。

 

西门子在培养人的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上投入很多。

 

 

在第二场圆桌论坛中,爱波瑞集团董事长、中国制造业国际论坛发起人王洪艳、施耐德中国绿色智能制造首席咨询顾问李新、西门子西伯乐斯电子数字化总监张卫亮、美的集团美云智数战略行业总监方敏、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顾问 原北京奔驰前驱车工厂总经理杨惠良、中冶京诚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数字技术研发室主任贡金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工程师林兵,就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智造进行了精彩对话。

 

 

本届峰会的闭幕演讲由华为公司原党委副书记朱士尧带来《“遥遥领先”背后——华为的精神“原子弹”》重磅分享。

 

他指出,华为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华为在解决活下来的同时还有很多创新。华为之所以能做到这些,除了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舍得投资未来,不断强化创新能力,舍得花费巨资向全世界最先进的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华为手里还有“精神原子弹”。

 

这个原子弹威力巨大,能让所有人的潜能迸发出来,同频共振。

 

传递标杆企业经验,做好桥梁和使者

 

 

为了挖掘更多的标杆创新案例、更好的传递标杆经验,本届峰会还启动了《北大创新评论》和中国标杆学习共建创新案例库计划,由《北大创新评论》执行主编谢燕女士发布。

 

未来将会有更多优秀企业案例入库,加入产学研研究和互动过程,为中国产业创新鼓与呼,为众多企业家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很好的案例教学的机会。

 

 

在热烈的掌声和满满收获中,2023(第五届)标杆学习高端峰落下帷幕。这些真知灼见,也将助力更多企业在时代激流当中热浪前行,有更多新的探索和启发。

 

 

11月9-10日管理创新分论坛,与会者代表走进字节跳动、京东、腾讯等标杆企业。11月9-10日的先进制造与产业升级分论坛,走进施耐德、GE、奔驰等标杆企业。

 

 

作为标杆学习行业领导者,中国标杆学习俱乐部通过定期举办标杆学习峰会、评选标杆学习最佳实践基地、出版《新标杆学习》书籍、线上标杆直播等活动,传递标杆企业的最新管理思想和前沿变革实践。

 

帮助广大企业家和管理者打开认知边界,使标杆学习成为企业“跨界、赋能、创新”的有力助推器。

  • < 上一篇